陕西绥德: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育新人

考生帮
2025-07-15
来源:榆林市教育局

“第一节,十字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晨光初染校园操场,千名小学生在陕北民歌的韵律中,舞动起刚柔并济的身姿。这并非节庆展演,而是绥德师范附属小学同学们每天大课间的寻常风景。

陕西绥德: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育新人

绥德县素有“秧歌之乡”美誉,绥德师范附属小学结合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经过动作编排、歌曲制作、聘请非遗传承人专业训练,将秧歌和体操进行有机融合,创新出独具陕北特色的校园“秧歌操”,广受同学们喜爱。

在“双减”背景之下,陕西省绥德县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间等系列活动,精心培育校园非遗传承沃土,让非遗文化在少儿心田蓬勃生长。

非遗+欢乐大课间,奏响五育融合序曲

“双减”绝非课堂的“减法”,而是育人内涵的“加法”。绥德县紧盯大课间这一黄金时段,将非遗精髓融入学生每日律动,让文化传承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大课间活动,远竹中学校园里都会唱响激昂欢快的陕北民歌,学生们迅速有序来到操场,整齐划跳起秧歌操。这可不是普通的课间操,而是远竹中学教师联合本地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秧歌的舞蹈动作与现代体操相结合,创设的既保留秧歌的民俗韵味,又兼具体操健身功能的秧歌操。“我们将秧歌里的十字步、扭腰、摆扇等经典动作进行简化和规范,设计成八个节拍的体操动作,配乐也选用了咱当地的陕北民歌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孩子们学起来特别带劲。”绥德县远竹中学校长马延峰说道。

陕西绥德: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育新人

秧歌操在绥德县中小学校的广泛普及,打破了学科壁垒,成为一堂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五育融合”实践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和《弟子规》朗读,在第二小学操场,学生们精神抖擞地进行武术操训练。一招一式,刚劲有力;一拳一脚,虎虎生风,大课间同样精彩纷呈。“这套武术操大胆创新,将传统武术与体操相结合,选取了武术中的基本拳法、腿法、身法,融入体操的节奏感和连贯性,更适合学生练习。”县体培中心体操教练常梁梁说到。把武术融入体操,就是想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和传承武术文化,而且武术操动作丰富多样,相比传统体操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破壁创新,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不是非遗走进校园,是非遗已在校园。在春笋幼儿园,小朋友们配着花伞、彩扇、红绸缎、红腰鼓等道具,踩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唢呐声,通过扭、摆、走、跳、转等动作,有模有样地表演陕北大秧歌。

绥德县各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选取非遗优秀项目,结合“双减”政策,把文化传承类社团活动纳入课后服务中,成立20多个非遗兴趣社团。

陕西绥德: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育新人

在陕北,清明节前有捏燕燕、蒸花馍的传统习俗。在田庄镇九年制学校捏面花社团里,面花非遗传承人胡宝成为同学们讲解捏面花技巧,“揉、捏、搓、挑、摁、捻、剪、点……”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将发酵好的面团,配合绣花针、梳子、剪刀等工具,加上红豆、黑豆等点缀,揉捏成动物、人物等各种形状的面花,上锅蒸好后,点上红绿,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花馍、燕燕尽现眼前。同学们高兴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参与捏面花社团的快乐。

绥德县教体局聘请秧歌、泥塑、剪纸、书法、民歌等40余名非遗传承人或指导老师为同学们授课传艺,帮助学生了解陕北非遗文化,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兴趣。

行走的课堂,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2025年是绥德县首个“非遗版”春节,县教体局首次组织非遗少儿秧歌队参加元宵节秧歌汇演,全面展示热情饱满的学子风采,吸引市民沿街观看,赢得阵阵喝彩。

十来岁的孩子们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摇着红扇,晃着青伞,传承着陕北秧歌的经典步伐,“走、扭、摇、摆、跳”的动作充满了陕北秧歌的韵律与活力。少儿秧歌队大胆创新,选用了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苹果香》,让传统秧歌与流行时尚相碰撞。

陕西绥德: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育新人

绥德县教体系统将传承非遗文化渗透到社会实践中,100余名小学生利用寒假时间排练秧歌,不仅学习秧歌技巧,同时丰富假期生活,同学们乐在其中,纷纷表示乐意用实际行动弘扬陕北秧歌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绥德县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当地“一馆五址”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三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陕西绥德:多彩非遗进校园 文化传承育新人

“绥德石雕艺术最精彩的是石狮子文化。绥德石雕种类多达百余种,尤以石狮子这种艺术品与人最为亲近,同学们可以凑近看看石狮子的神态。”跟随石魂广场巨型石雕博物馆讲解员的步伐,绥德县郝家桥小学三年级学生走进展馆,一块块形态各异的石雕,仿佛在诉说着绥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仔细观察,感受着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户外游戏环节,学校策划用竹竿模拟石雕工匠抬运石材的场景开展“揭竿而起”比赛,同学们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现场气氛热烈。

“近年来,绥德县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相结合。各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让同学们感受非遗、体验非遗,走出校园的研学活动更是让学生近距离触摸非遗文化的肌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黑耀飞说到。

文化传承新生态,非遗沃土滋养全面发展新苗

在绥德校园里,非遗传承不再是口号或负担,它已成为同学们课间的舞步、体育课的汗水、研学路上的惊叹。当秧歌的红绸在校园翻飞如旗帜,当武术的呼喝声在操场回荡如号角,当孩子们在非遗馆触摸历史时眼中闪烁求知光芒,看到的不仅是古老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幼苗在新时代沃土中蓬勃生长。

绥德县非遗教育实践构建起文化传承与五育并举的共生新生态,把优秀非遗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各环节,打造“一校一品”,积极有效开展传承工作,结合“双减”政策,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为重点,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校园内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遗的良好氛围。

— END —

阅读521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今日头条
1  /  1856
投诉举报
ABUIABACGAAg54-6ugYo-uGm8AQwoAY4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