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美妙旋律,怀揣着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刘高朝踏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用自己的执著与坚守,抒写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用勤奋与汗水书写青春,成就梦想。
刘高朝,男,礼泉县西张堡镇初级中学副校长,现为驻昭陵镇围墙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参加工作25年来,他先后荣获咸阳市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多次荣获礼泉县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
礼泉县西张堡初中副校长,现驻该县昭陵镇围墙村第一书记刘高朝在研究扶贫政策
甘为绿叶谋奉献 勇做扶贫“排头兵”
2018年1月,经组织层层选拔,刘高朝被选派到礼泉县昭陵镇围墙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驻村后,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谈心交流、帮助困难群众制定脱贫规划,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党的各项脱贫政策,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出谋划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好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引路人。
李建发是礼泉县昭陵镇围墙村的一位孤寡老人,今年73岁,是贫困户中唯一的一个“五保户”。老人身体硬朗,脱贫愿望强烈,鉴于老人自身要求,经与村委会协商,让他管理围墙村中心广场,做好村幸福院的卫生保洁工作。刘高朝清楚,村上的中心广场及幸福院是集中反映村民思想动态和热点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党的方针政策和惠民举措的“宣传播报中心”。刘高朝每天去幸福院,都会和李建发老人拉家常,这既可了解村民的心声,也缓解了老人的孤独落寞,同时送去一份精神慰藉。刘高朝经常用自己工资为老人购买日用品,送上老人最爱吃的油饦饦,少言寡语的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为了确保李建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刘高朝积极与村委会沟通协商,资助老人在村活动广场正南方承包一块三分土地开辟的“爱心菜园”,帮助老人栽植西红柿、茄子、辣椒、大葱等时令蔬菜,解决老人吃菜难的问题,盈余也贴补老人家用。吃着自己种的蔬菜,感受着生活的美好,老人激动地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习主席好!驻村工作组是村民的贴心人。
礼泉县西张堡初中副校长,现驻该县昭陵镇围墙村第一书记刘高朝帮助孤寡老人刘建发在爱心菜园栽种菜苗
刘高朝用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践行第一书记的脱贫职责,树立了教育系统扶贫干部的良好形象。
聚力党建助扶贫 夯实基础谋发展
围墙村距礼泉县城22公里,距昭陵镇政府3公里,有2个自然村,4个小组256户1200人,属于典型的北部旱腰带地区,以苹果和少量杂果村子为主导产业,现有贫困户20户71人,已脱贫10户30人。2017年底,按照陕西省贫困村退出标准,围墙村已顺利脱贫摘帽。
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创新党内法规制度,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针对该村“两委”班子脱贫摘帽后的工作实际,刘高朝从强班子抓起,和班子成员进行深入的谈话谈心,掌握实际情况。他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认真制定整建措施,抓好抓实班子建设,教育引导“两委”班子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和服务意识。刘高朝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省市县扶贫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牵头制定详细的整建工作计划,认真分析制约群众致富增收的瓶颈问题,组织召开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了干部思想,凝聚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礼泉县西张堡初中副校长,现驻该县昭陵镇围墙村第一书记刘高朝帮助贫困户修整庭院
刘高朝注重村“两委”班子制度建设,制定了围墙村及工作组学习、请销假、产业帮扶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同时,不断加强党建宣传力度,制作党建宣传栏30余副。充分发挥村广播站的宣传作用,每天早晚对党的扶贫政策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宣传引领,围墙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统一了,群众的脱贫致富积极性空前高涨,党建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引领推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刚性要求。刘高朝认真学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抓好村容村貌建设整治工作。针对围墙村绿化少的实际情况,在该县教育局王建泉局长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1.5万元和价值1万余元的绿化苗木,对围墙村主干街道和村委会广场进行了绿化。他积极联系该村在外的商贾贤达及在外职工,累计筹措资金9万余元,安装路灯79盏,解决了村上的亮化问题,村民晚间出行和城里人一样有了路灯。针对围墙村群众排水难问题,刘高朝和村“两委”班子一道,投资2万多元,用短短7天时间,修通了围墙村的排水沟,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排水难问题,群众拍手称赞。刘高朝年内计划争取项目资金57.5万元,解决围墙村1.2公里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问题。
示范引领促发展 产业扶贫添活力
“没有产业支撑,即使一些贫困户暂时脱了贫,但也可能返贫,作为第一书记,我就要为群众长期脱贫想办法、找路子”,刘高朝在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
作为第一书记,刘高朝充分结合围墙村产业实际,找准优势富民产业。他积极与县农牧、果业部门联系,给贫困户搭建农业、科技对口帮扶平台,帮助贫困户发展有利于增收致富的种植、养殖产业项目。先后成功打造了以李树森养鸡、养兔,李帮云养羊的养殖产业,以李发展改造更新果树品种为主的新型产业,以李团娃、李忠荣外出务工的脱贫致富典型,带动了全村的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和全村经济发展。
生活不能等靠要,致富靠脱贫勤劳。贫困户李树森一家3人,早年丧偶,儿子智障未婚,养孙女考上了咸阳一所大学。但对这个家庭来说,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对学费的发愁。刘高朝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一次性给予政策资助3000元。同时,协调县农发扶贫办,将其孙女列入当年“雨露计划”,落实资助资金3000元,帮助其孙女顺利圆了大学梦。另外,刘高朝根据李树森身体情况和家庭状况,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在他的帮扶下,李老汉先后发展养鸡、养兔小规模养殖,加上看护砖窑年收入,闲暇与智障儿子给人打零工的收入,解决了李老汉一家温饱问题,点燃了他脱贫致富的生活希望。李老汉激动地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不能等靠要,我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
礼泉县西张堡初中副校长,现驻该县昭陵镇围墙村第一书记刘高朝和驻村工作组队员一起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刘高朝把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作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他协调建立了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贫困群众更好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先后与正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对接,围墙村19户贫困户每户以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取得分红收入;联系县信用联社,为8户贫困户办理产业扶贫贷款资金5万元,入股正元冷库,取得分红收入;协调县残联,为2户贫困户办理产业帮扶资金5000元,入股宏源养殖合作社,取得分红收入。同时,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他和村“两委”班子正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或“公司+农户”的新型运行模式,结合土地租赁或入股等形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扶志扶智断穷根 激发动力构和谐
扶贫先扶志,扶志更扶智。闲暇之余,刘高朝和村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商讨致贫需求,听取贫困户心声。他积极邀请市县专家为围墙村党员干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扶贫政策,组织群众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对打工无门路无技术的村民,刘高朝积极联系县劳动服务就业局,对有外出打工意愿的人员进行培训。对2名好吃懒做、无事生非的困难人员,经过多次推心置腹交流,2人愿意担任村保洁员,用劳动解决生计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对因病短期致贫户,刘高朝积极帮助群众办理大病救治、医疗保险、临时救助等,解决因病致贫户燃眉之急;对村级卫生室初建,不能很好服务群众的实际情况,他先后多次联系县卫计局、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医生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并对卫生室设备及药品进行添置完善,有效提升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同时,他积极邀请县永康医院、乡镇卫生院等的医护人员不定期对村上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免费体检,切实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孜孜以求筑梦人 苦乐甘甜不言悔
滴水虽小,可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事情再小,也能折射出一个人对工作的真诚付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最细碎、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一如既往的坚持下来,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
一路走来,汗水与泪水并存,成绩与对家庭的愧疚同在。刘高朝就是这样一个人,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以自身人格魅力、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影响一帮人,带动全村人。围墙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刘高朝一班人的奋斗目标。在今后的扶贫道路上,他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抓好产业,培育经济新业态,奋力谱写礼泉脱贫攻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