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西京学院将“热爱、做透、准确、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匠心精神”,以及“运动美、艺术美、劳动美、创造美”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中,逐步形成了“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也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京学院南门
优化教育顶层设计 多维发展育人才
“刚进校时,我只想着把专业知识学好,但随着在校3年的学习生活,我逐渐认识到大学其实是一个多维发展的平台,需要珍惜机会,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会计学院会计专业学生肖涵,如今已对“匠心精神”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律是必不可少的,不能眼高手低。要满怀热爱,做对、做透眼前的每一件的小事,就是不平凡。”
该校注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不仅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职业观,促使学生的思想视野更加开阔,行动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学校重点优化体美劳教育顶层设计,整合校内外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一体化育人体系。通过打造“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厚植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价值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近3年,工程类专业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省级以上获奖91项,学生竞赛成绩在“2018—2022 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7名,13名学生的美育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师生践行匠心理念 硕果累累展风采
在西京学院,匠心精神与艺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面对竞赛场上的重重挑战,“挑战杯”主体赛国赛银奖获奖学生、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专业雷泽灏同学分享道,“除了研究项目本身,团队在其他环节也是精益求精,大到文本设计和路演展示,小到语言表达和仪态着装,团队致力于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极致。”
作为指导教师,该校教师刘哲多次带领学生前往企业实地调研,深入行业一线。他认为,竞赛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或科技前沿问题出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最终,学生们在赛场上呈现了精彩与激情,充满创新与应用价值的成果,正是对匠心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学生的努力是向上生长,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向下扎根。教师将“热爱、做透、准确、创新”的匠心精神融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打开脑洞,在备课、授课、备赛阶段反复推敲打磨。
电子信息学院教师霍小平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与科研一线一干就是14年。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带领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中屡获佳绩。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霍小平还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用自身经历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卓越。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为他们的成长道路注入了更多的正能量。
“会计与科技发展”学术会议在西京学院成功举办
扎根艺术教育传统 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兼具工程技术能力和艺术审美修养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心怀匠心的同时,学校同样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艺术的滋养与浸润中涵养品格、塑造心灵、完善人格。
在这条进阶路上,学校推动体美劳教育深度互动融合,实施体育教育数智评价改革,丰富美育教育载体,完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学校将体美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践行“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优势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开设了艺术类公共课程,采用艺术基础知识及专业学习+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培养的模式。
此外,每学年举办多次内容丰富多样的艺术素养活动,涵盖音乐、绘画、文化礼仪等领域。“西京的艺术教育是有深厚传统的,从建校之初就重视学生文艺团体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创新,再结合‘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特色,艺术已经深深融入每个西京师生的血脉之中”,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刘静说。
西京学院教师在“2024年度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现场展示活动”斩获1+2等奖
30多年来,西京学院在“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教学理念下,用浸润式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行业应用型人才。
“匠心是初心,是对热爱的坚守和对浮躁的拒绝;是追求至精至善,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执着与专注。只有守住初心,我们才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曾获得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三等奖的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王硕哲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