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战略,以党建引领、师资建设、学科创新为抓手,逐步从一所普通民办院校蜕变为区域教育标杆。转设仅五年,其综合实力显著跃升,不仅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屡创佳绩,更以独特的“明德模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塑金品质师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深谙此道,将师资建设列为战略重点,通过“引育结合”打造了一支兼具学术实力与育人情怀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1.精准引才,优化结构
学校实施“一人一议”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并通过设立专项引培资金、优化薪酬激励机制,提升师资竞争力。目前,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6.17%,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11%,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2.以赛促教,锤炼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竞赛与科研项目,成果斐然。例如,艺术与设计学院范争争的水彩作品《百年历程》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成为陕西省仅有的两件入选作品之一;通识教育学院体育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斩获多项荣誉。
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作为陕西省首批辅导员队伍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通过专题培训、素质能力大赛、课题立项等方式,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转型,形成“学在明德”品牌效应。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学校党委以“一融双高”为核心理念(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体系。
1.“三全育人”体系深化
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合作(如延安革命纪念馆、照金革命纪念馆)、“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2.党建品牌创新
经济与管理学院打造“345”党建品牌(聚焦“红蓝绿”三色、培养“四师”团队、培育“五优”学子),将党建与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深度结合,形成“党建+产业”协同育人新生态。
3.红色文化浸润
学校依托陕西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开展党史学习、红色观影、革命旧址研学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
竞赛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作为应用型高校,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以“以赛促学、以赛育人”为突破口,构建了覆盖多领域的竞赛育人体系。
1.竞赛体系全覆盖
信息工程学院通过“A类+B类”竞赛模式(如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蓝桥杯等),将竞赛融入教学计划,形成“校赛—省赛—国赛—国际赛”进阶路径。仅2024年,学院斩获国际奖项15项、国家级奖项92项,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校企协同赋能
学校与奇安信、神州数码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引入行业专家指导竞赛项目,确保学生作品贴近实际需求。例如,在2024年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学生团队凭借校企合作项目斩获多项一等奖。
3.科研反哺教学
通过设立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2024年,学校获批省级学生工作研究课题3项,形成“科研—教学—竞赛”良性循环。
学生发展:高质量教育的成果检验
学生的成长是高校发展的终极目标。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通过多元培养路径,助力学子实现人生跃升。
1.升学与就业双丰收
2024届毕业生中,656人报考研究生,136人过国家线,77人被国内外名校录取,录取率达11.74%;就业率连续四年超90%,通信工程、机械设计等王牌专业就业竞争力突出。
2.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学校推行“五育并举”,通过体育文化节、美育课程(如书法、戏剧)、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2024年,校团委获评“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团队在暑期“三下乡”实践中屡获表彰。
社会认可:从区域名校到全国标杆
高质量转型的成效,最终体现为学校综合实力的跃升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1.排名与荣誉攀升
2024年,学校入选“中国民办教育百强”,位列陕西民办高校第二;通信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获省级一流认证。
2.品牌价值凸显
学校荣膺“2024年度创新创业典范高校”,获教育部“校园新媒体互动百强”等称号,其“明德文化”品牌逐渐成为民办高校的文化标杆。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迈向“国内一流”的星辰大海
从“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技术学院”到“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这所高校以“明德、亲民、至善”为精神内核,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师资筑基、竞赛赋能、文化铸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随着“十四五”规划中“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目标的推进,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正朝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应用型民办大学阔步前行,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贡献更多“明德智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