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二期工程东大门揭牌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效果图
2010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建校20周年华诞。2005年,在铜川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在铜川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原铜川师范学校、铜川市职工卫校、铜川教育学院和铜川电大四校合并,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四校合一,不仅是资源的优化整合,更是光荣使命的薪火相传、宝贵精神的深度融合,为学院注入了“厚德尚能、奋发有为”的铿锵血脉,奠定了扬帆远航的坚实基础!
二十载砥砺奋进,二十载春华秋实。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从整合融合到提质增效,从蹒跚起步到迈向成熟,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了职业教育的“铜职答卷”。
二十年来我们初心如磐,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学院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覆盖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行动计划,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持续深化“党建+育人”融合模式,将“支部建在专业群上”,有效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动能。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和标杆院系2个。
二十年来我们深化改革,专业课程建设不断优化
学院深耕专业与课程建设,紧扣区域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打造精品课程。专业数量从建院初的6个拓展至33个,构建了覆盖医学、机电、建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完善专业体系。内涵建设成果丰硕,2022年成功入选陕西省“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2025年建成院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拥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建成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职业技能认定中心及培训中心4个、省市级人才培养基地11个。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倡议,2024年,荣获老挝职业标准开发优秀建设单位。
二十年来我们崇技尚能,师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学院以技能大赛为牵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师生动脑动手能力获得广泛认可和好评,在国家和省级各类赛道上展现风采,屡获佳绩。近三年,教师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0余项,获国家专利76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2023年,学院教师团队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国家一等奖,实现该赛项国奖“零”突破。学生参加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60余项,参加行业等各类赛事获奖100余项;2025年,斩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铜奖2项、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3金3银8铜,以“14项参赛、全部获奖”的优异成绩创造了建校以来最佳成绩。
二十年来我们聚力攻坚,招生就业连年实现突破
学院扩规模、提质量、促就业,守牢了学院发展生命线。招生录取数从建院初的285人增长至2025年的3245人,在校生规模从2005年的1331人壮大至1万余人,近三年,连续突破2500、2800、3000人招生大关。招生质量连年提升。录取本科线以上学生持续增加,专升本年均稳定在150人以上。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2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工作持续加强。专业建设、学生培养质量与产业行业的适配度持续提高。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2023年,学院被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授予“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毕业生薪酬水平位列全国第94名,位居陕西省高职院校第3位。
二十年来我们引育并举,教师队伍结构大幅优化
学院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坚持引育并举,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职工总数从210人增至376人;近五年,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25人、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87人,现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33人、高级职称教师76人、“双师型”教师136人,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大幅优化。坚持示范引领,打造德技双馨的领军人才梯队。设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选树表彰师德标兵、教学能手,发挥辐射作用,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师德建设示范团队1个;涌现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市级拔尖人才、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铜川工匠等各类优秀人才60余人。“高职称示范、高学历引领、双师型支撑”的教师队伍体系全面形成。
二十年来勇担使命,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学院紧盯铜川“能源转型、产业升级”核心战略,着力提升专业建设与全市产业发展适配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服务项目,新增服务市域产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形成覆盖市域重点产业的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近三年,学院加入10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与市级部门共建“护理”“机电”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董家河、坡头两个市级工业园区签订合作意向,与隆基绿能、玲珑轮胎等16家重点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服务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的主力军作用,增强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获批“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养老人才培训基地”,着力打造区域人才培育与服务新高地;建成铜川工匠学院,获得职业技能认定资质57个,面向部门企业完成各类培训10万余人次,成人学历提升2万余人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摇篮”和“智力引擎”。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出色完成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和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等大型中省活动志愿服务任务,“小秦宝”成为全市志愿服务的亮丽名片,院团委荣获2024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我们积极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2022年,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双百工程”工作先进单位,驻村第一书记连续两届获评市级优秀,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十年来我们强基固本,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全面改善
学院将办学条件改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筑基工程,推动校园环境与基本建设持续改善。校园占地面积扩展至628亩,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建成6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突破1.2亿元;馆藏图书总量达67万册,构建了现代化的学习资源体系。校园二期建设稳步推进。科研培训中心、图书馆、教学实训楼、标准运动场等项目即将建成投用,全新的校容校貌已初步展现在师生面前。校园综合功能日趋完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学院于2020年、2025年分别获评“省级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示范单位”。
站在建校20周年的新起点,机遇和挑战并存,铜职人将以自强不息的坚定和勇毅,勇立潮头,再续荣光。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以新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以职业本科创建为目标,立足区域发展战略,紧扣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强市要求,以“服务区域崛起、对接产业需求、培育技术人才”为核心,聚力突破专业结构短板,构建产业适配专业群体系。对接区域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智慧康养等重点产业,组建4-5个特色专业群,打造2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一集群对应一产业”的发展格局,让专业群更加适配产业体系;聚力突破师资建设瓶颈,打造“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实施名师引领、“双师型”培育、数字化提升三大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支“双师双能”教师队伍,让教师懂教学、更懂技术、懂产业;聚力突破产教融合浅层次困境,构建实体化合作生态。打造“五真”模式产业学院,建设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线“无缝对接”,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就业”模式,让产教融合从“合作”走向“共生”;聚力突破育人模式局限,推行“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将岗位技能点融入教学;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强化实操能力,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标准检验学习成效,实现“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要求、竞赛成果对接技能提升、证书获取对接就业能力”,让人才培养精准适配产业发展;聚力突破数字化发展短板,打造智慧校园标杆。抢抓智慧校园建设机遇,打造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全覆盖。构建基于数据的学校治理模式,实现招生、教学、管理等环节数字化赋能,提升决策精准度,让学院更“智慧”;聚力突破社会服务能级,构建区域技术服务枢纽。立足市域经济与乡村振兴需求,提升服务辐射能力。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科研攻关团队,聚焦农产品加工、康养旅游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创新研发,让科研技术成果真正“落地生金”。
到2030年,学校核心办学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进入市属高职前列,建成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创新高地和社会服务示范高地,为铜川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十年栉风沐雨,我们用奋斗书写了历史;新时代逐梦前行,我们将用实干开创未来。学院将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为服务铜川高质量发展、谱写职业教育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