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苑这片育人沃土上
有这样一群深耕学术的引路人
他们以学识为灯盏
点亮研究生探索科研未知的漫漫长路
以责任为舟楫
护航学子追逐学术梦想的逐浪征程
他们用严谨治学筑牢学术根基
以仁爱之心守护成长微光
每一份坚守都闪耀着师者光芒
每一次奉献都承载着育人初心
本期推文让我们一同走进
榆林学院“十佳研究生导师”
探寻他们深耕学术
斩获佳绩的科研之路
感受师者担当
在榜样的光芒中汲取前行力量!
屈 雷
屈雷,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理事,陕西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陕西省畜牧业协会“秦牧智库”专家,榆林市政协智库专家,榆林市决咨委委员。主持建成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从事绒山羊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高产绒量转基因绒山羊新品种培育”子课题,获得世界上最大种群的基因编辑(或转基因)高产绒量型和快长型陕北白绒山羊,创制了新的陕北白绒山羊育种材料,从根本上改变陕北白绒山羊种群结构,大幅度提高绒毛品质和产量,增加了养殖效益。先后荣获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火炬手”、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好老师、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届榆林好人和首届榆林学院“最美榆苑人”。先后主持并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统筹计划项目地方重大专项1项,陕西省科技统筹重点项目1项,市级重大专项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7项。指导研究生在羊的品种选育、精准营养、高效繁育和疫病防控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张 雄
张雄,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陕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农业节水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团队负责人、陕西省陕北旱区作物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榆林绿豆科技小院负责人。荣膺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三五人才、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成果。获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授权国家专利6项。
坚持立足榆林、服务榆林,常年躬耕田间地头服务三农,致力于培养农业节水本土人才队伍。注重教研相长,将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和进展带入教学领域,亲自带领研究生开展产业调研和生产实践;通过定期召开组会,加强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积极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不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领域、新方向。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2项,荣获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金奖1项,国家级铜奖1项。团队已培养研究生近70名,多名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基层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技术骨干。
亢福仁
亢福仁,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榆林市生态恢复与重建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农学会耕作学分会理事,陕西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开发,植被恢复及生态环境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省级精品课程等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项;主持第二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专项项目、省科技厅创新产业链项目、省国际重点科技合作项目、日本驻华使馆利民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
在《水土保持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等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榆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指导研究生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等。
常春然
常春然,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相关的多相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8项。在Nature子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他引9300余次,H-因子40。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稀土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作为研究生的领路人,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与学术志趣,鼓励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为学生提供优质学术资源,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所指导的研究生在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荣获奖学金和优秀学生称号,将多名研究生送至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一流科研平台联合培养,为研究生成长成才创造了优越条件,是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
张智芳
张智芳,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次会议主席团成员),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兰炭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煤制半焦衍生液高效利用”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和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榆林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4项、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榆林市重大专项1项,企业委托项目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45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先后被授予“陕西省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人才”、“榆林市先进工作者”、“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六届榆林青年科技奖”、“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
所指导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ACS Catalysi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顶刊发表科研论文多篇。
张柱华
张柱华,三级教授,榆林市首批社科理论名家,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两项,思想政治研究成果二等奖一项,在《民俗研究》《人民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重点期刊公共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专著5部,教材2部。在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期间,成功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工作,申报获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学科教学)点,承担2023级和2024级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为硕士研究生系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人文社科综合素养专题研究》等课程,主持完成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一项,出版校本教材《曙光就在前方:1947年至1948年榆林红色记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版)一部,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地方特色资源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一项。所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业奖学金及微党课、征文活动、创新大赛等各类奖励多项。
刘小红
刘小红,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陕西省党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特聘研究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持成果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项目多项。撰写专著《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1919-1949》赢得学界广泛认同,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等公开发表CSSCI论文多篇,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全文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共中央编译局网等转载。入选首届 “榆溪杰出青年人才”,荣获榆林学院“高质量发展优秀贡献奖”。
始终以研究生成长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研究生全面成长与专业发展。指导的研究生获得中国高教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读书小组资助计划立项。鼓励并悉心辅导研究生参与学术实践与专业竞赛,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陕西省赛中荣获省级银奖;在第十四届、第十三届高校思政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张永恒
张永恒,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物联网、生态环境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等领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1项、省高校科技项目1项、市科研项目8项,主持完成多项校企合作横向项目,横向经费累计到账超过800万元。主持省高教教改重点项目1项并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1项,获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5项。先后在国内外多种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其中SCI、SSCI等检索30余篇;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获得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5项。
紧跟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为研究生主讲WEB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为研究生精心推荐实习单位,研究生在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信部第一研究院实习,后续发展有了较高的起点;在悉心指导下,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并在国省级竞赛中取得佳绩。
马芬芬
马芬芬,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证券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特聘研究员、榆林市青年科技新星、榆林市社科联委员、中国知网高被引前5%学者、榆溪学者、四有好老师。主要从事金融科技研究。作为主要参与人获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奖果一等奖、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社科联、陕西省知识产权局、榆林市社科联、榆林市科技局等10多项纵向课题。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其中南大核心2篇,SCI检索2篇,SSCI检索1篇,EI检索1篇,北大核心2篇。自2022年9月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以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提供从选题立意、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到成果成文的全过程精细化指导。近一年来,指导学生围绕数字金融、企业管理等前沿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已累计发表多篇高水平成果,涵盖SCI二区、EI期刊论文以及省级报刊理论文章,并指导研究生成功申请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带领研究生深入企业、金融机构等开展调研,为研究生创造实战机会,助力所学知识向真实场景的有效迁移。
张 静
张静,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陕西省知识产权实施先进工作者,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榆溪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人类学、西北地区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化,长期致力于陕北区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从事语言学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近五年,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市级项目6项。在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各类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学术专著获陕西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调研报告荣获2021年度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奖。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指导2023级研究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1项《枣在千年,榆你相遇——传承酸枣文化,开发创意产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追寻陕北红、陶然革命情——陕北革命研学之旅》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校赛三等奖;发表论文3篇,获2024年度“优秀实习生”荣誉称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