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以本为本”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考生帮
2021-03-23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
      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全力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和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升质量为根本,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强化整体设计。以实施“双万计划”之一流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建设,相继出台《西藏民族大学落实“双万计划”建设一流专业实施方案》《西藏民族大学落实“双万计划”建设一流课程(金课)实施方案》《西藏民族大学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统筹推进全校资源整合,协同本科专业创新发展。二是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对照专业建设国家标准,根据《西藏民族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西藏民族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美育工作的意见》《西藏民族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专业认证、审核评估最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优化管理手段,不断修订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坚持和完善校领导听课制度,全面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加强一流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总体思路、目标要求、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为依托,实施学校卓越工程师、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以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带动全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持续实施辅修、联合培养、交流生教育机制,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按照国家、自治区发展规划,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积极构建特色明显、适应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一是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以扶优、扶持、扶需为原则,通过优、关、并、减、增、转等方法,持续深化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积极培育和建设新工科、新理科、新医科等新兴交叉学科,重点加强理工医管等学科建设。围绕高原生物、特色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产业、边贸物流等“七大产业”,拓展西藏急需的专业,近年来新增尼泊尔语、印地语、网络空间安全、康复治疗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审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艺术教育、环境生态工程和休闲体育等专业,本科专业数量增至59个。二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推进工业工程专业(智能制造方向)、英语(英藏复语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藏方向)、临床医学(全科医生方向)、临床医学(影像方向)、教育技术学(创客与STEAM教育方向)、土木工程(桥路工程)、统计学(数字经济方向)发展,促进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等相关专业深度融合,培育智慧教育、高原环境、运动训练、户外登山等专业方向。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辅修及双学位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对金融学、国际经济及贸易等 10 个专业进行减招、暂停招生或隔年招生。
      ——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深化专业内涵。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以及2021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申请书》《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的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制定了相应的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更新观念、落实任务,着力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教育教学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20年7月顺利通过中教第二级专业认证,这是西藏首个通过认证的专业。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3个专业完成教育部普通高等师范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察工作,体育教育、历史学、小学教育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常态化认证评估机制,分批、分期逐步推进全校各专业认证、评估工作,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内涵式发展,明确专业质量标准,加强专业特色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认可度和竞争力,全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专业基础。一是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以师范类专业、医学专业、工程类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按毕业要求设置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对专业主干和核心课程设置进行重组和整合,增加选修课比例,强化创新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建成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培养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优化课程内容、规范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材选用、创新考核方式等,促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协同育人、同向同行。三是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效果的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立项建设校级12门“金课”,建立西藏民族大学“金课”网站,展示各级“金课”资源。加强慕课(MOOC)建设,已建有药理学、西藏审美文化、西藏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藏族文化概览、西藏传播史略5门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网、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平台上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让社会共享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坚持育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语文基础》《英语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四门基础课程,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西藏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西藏民族大学共有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是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会计学和体育教育;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别是财政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临床医学、行政管理、法学、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阅读126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今日头条
1  /  1860
投诉举报
ABUIABACGAAg54-6ugYo-uGm8AQwoAY4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