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就是党的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此次专题教师培训班就是一个举措,通过外引内培,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和竞争中成长成才能力,赓续红色基因,发扬奋斗精神,奋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在该院教师2022年暑期培训班上的讲话,为该院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把脉定向、绘制蓝图。
在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通报的2021年度省属高校领导班子考核名单中,该院登上优秀榜单。面对这一荣誉,该院校长许云华讲道:“榆林学院的历史是辉煌的,现在是不俗的,未来是可期的,当下我们要珍惜荣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昂扬向上,勠力同心,奋力追赶超越,实现更名大学。”
该院党委深入推进人才强校第一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工作的首要位置,成立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保障落实;组建高层次人才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做好人才引进、管理、服务工作;构建校院两级人才工作机制,压紧压实二级学院人才工作主体责任,实行定期重点督办检查。同时,该院出台《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榆林学院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文件,加强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从政治立场、学术观点、师德师风等方面严格限定教师入职标准,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奖评优、考核考评等各个环节严格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选树师德典型,评选“最美榆苑”人,形成人人思进,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性竞争机制。
——依托平台,让外来人才“进得来”。从2021年起,该院每年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并把人才工作写入各二级学院追赶超越任务,实行人才工作考核与二级单位的绩效分配、领导班子业绩考核挂钩;给予二级学院人才工作极大的自主权,在该院人才引进政策基础上,鼓励二级学院根据学科建设、科研团队打造、项目技术攻关等自主举行人才面试、选聘工作。该院优化人才政策吸引力,拓宽人才引进宣传力度,举办“榆溪学者”论坛,邀请国内外数百名优秀青年学者来校交流,强化“柔性”引人才。2021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引进知名学者常春然任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同时依托“秦创原”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研究院,实现人才共引共用,成果共研共享。据统计,2021年,该院引育高水平博士54人,超过2020年全校博士总量的三分之一;2022年截至目前,该院引进高水平博士27人,从西安交通大学引进知名学者王进仕任能源工程学院院长,该院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凝聚起一批致力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创新发展模式研究的青年才俊。
该院坚持“业绩为王”导向,构建竞争中成长的新机制,强化目标任务管理,出台《榆林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试行)》《榆林学院教师岗位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将绩效工资中的30%作为奖励绩效进行目标考核,优劳优酬,突出岗位职责、工作业绩、个人贡献,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同岗位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实施不同考核办法和考核周期,2021年完成第二轮定编定岗定责全员聘任工作,2022年上半年完成“柔性”引进人才的年度考核。同时,该院严格执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以“追赶超越”人才工作目标为依据,考核院系人才指标完成情况,建立健全绩效奖惩机制,加强二级学院的人才工作主体意识,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动力。
通过“三晒三看”“跑三”等生动实践,该院进一步深化竞争中成长的新机制,晒思路看水平、晒速度看担当、晒成效看能力,形成你追我敢、奋力争先的生动局面,让躺平的人站起来,让站起来的人跑起来。该院服务地方取得成效,“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已经成为全校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2021年科研立项经费1.5亿元,到账经费1.3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3%和159%。获批3个省级科研平台,18项国家基金,1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36项厅局级科研奖励。该院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位居全国第10位。成立了榆林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组建了“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陕西双翼煤化公司签订了2000万元的项目合同,合力推动榆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榆阳区政府共建3400亩产学研基地,总投资1.13亿元;与鄂尔多斯就技术成果落地转化达成正式意向,实现了该院科研成果跨省转化零的突破。全校师生靠态度、能力、贡献赢得榆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赢得社会的认可,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
在完善教师分层分类评价方面,该院分别制定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师晋升的基本条件和评审办法,单列思政队伍、绥德师范过渡时期教师职称晋升办法,畅通辅导员双晋升通道,设置直接晋升通道,新增实验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价标准,畅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绿色通道,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该院努力做好住房补贴发放、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过渡房安排等人才发展相关的保障工作,用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增强教师归属感、获得感。
来源:陕西教育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