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冠九州,通吃天下。早在4800多年前,周代的先祖后稷在今天的陕西咸阳教民稼穑,开启了秦人面食文化。今天,咸阳被誉为国际面食之都,这里的人们以对面食的热爱,和在面食的吃法上惊人的天赋和创造力,阐释着城市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宽度。纪录片《千年陕菜》第二季第4集《面食之都》将在今晚带您领略面食之都的千面千相。
(点击图片观看《千年陕菜》第二季)
探索五千年历史,寻觅十三朝美食。《千年陕菜》第二季由西影传媒、4K花园、秦汉影视出品,农历新年初一至初八,每晚6点05分CCTV2首播,每晚8点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同步播出。
地道三原疙瘩面
属于老陕的安逸与浪漫
三原疙瘩面的特色是一面三吃:面上桌时共三团煮好的面条,另干拦臊子一碗、睁眼辣子一碟、酸汤一碗、空碗一个。第一吃肉臊子干拌面,辛香刺激、劲辣爽口。第二吃摆汤面,酸香中和了辣香、入口更是顺滑。第三吃臊子酸汤面,酸汤爽口、味蕾大开。用一套地道的三原疙瘩面,打发掉清晨的慵懒时间,这或许是属于陕西人特有的安逸与浪漫。
妙趣横生的面名
刻在老陕骨子里的热爱
面硬筋道的驴蹄子面,柔滑顺口的老鸹撒,色香味形俱全发旗花面......一碗面有一碗面的形状,一碗面有一碗面的味道。陕西人把面做得如此妙趣横生,如果不是对吃面从骨子里爱得执着,想象力也不可能如此的标新立异、天马行空。
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和女侠余一刀的劙面
咸阳礼泉的一名村妇,在修建秦昭陵的时候,受到烙饼的启发,发明出了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而这一千多年前的方便面,流传至今,成为了礼泉县的一道招牌美食——烙面。
同样在咸阳,凭着一手劙(lí )面的功夫,让余凤玲获得了“余一刀”的霸气外号,也让她在当地闯出了名头。这碗面的味道,与陕西的大多数汤面并无不同,人们爱吃,主要是她的刀霸道威风,劙面劙得帅气潇洒。
Biangbiang面
让中国文化与世界相拥
在咸阳大街小巷的面食摊招牌匾额上,有一个奇特的汉字,读biang,二声,现代汉语字典中没有此字,但在《康熙词典》上却可以查到。陕西关中还流传着关于Biang字写法的歌谣:“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相传Biang字歌谣起源于秦代,一个中国笔划最多的汉字,折射出秦人的憨厚与智慧,反映出咸阳这座千年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
在距离陕西九千公里之外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传统biangbiang面,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向世人奉献一份美食的同时,让异国的人们与古老东方的历史相望,与文化相融。
汇通面
撑起亚洲最大的露天面馆
汇通面是咸阳近二十年来才兴起的一种面,因售卖地点位于秦都区汇通十字夜市摊而得名。二十年,所有摊点千篇一律,二十年,所有顾客一如既往。对于咸阳人来说,深夜的美食,非这碗二十多年没有改变过的汇通面莫属。
如今汇通面已不仅仅是一个面食招牌,还是一个地理坐标,一道风景,一个传奇,许多外地人更是慕名而来。每到华灯初上之时,这个亚洲最大的露天面馆就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四面八方而来的食客们随意落座,就着蒜,吃着汇通面,找寻老陕人的面食情怀。
一碗面是忙碌的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味觉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千丝万缕的文化与风俗的交融。时至今日,面食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吃”,很多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面,就是无字的陕西。邀您观看《千年陕菜》第二季,透过千面阅陕西千相。
纪录片《千年陕菜》第二季由陕西西影数码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开花园网络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品,陕西省商务厅、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咸阳市商务局、西安缘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联合出品。该片分为《宴席之道》《老店心传》《一方招牌》《面食之都》《千般“馍”样》《凉皮江湖》《邻家风味》《古韵今风》8集内容,在咪咕视频、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西影视频等平台同步播出。
来源:陕西考生网|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西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