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扎实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立足实际、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建立学习机制 抓落实有硬度
——制定方案压紧落实责任。该校经过专题研究、科学施策,制定《中共西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党史学习教育。各二级党组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各项部署要求落实到位。
——督促检查保障有效落实。该校组建督导组,制定《党史学习教育督导工作方案》,对全校党史学习教育情况开展督促指导,推进学习、整改等各项任务落实,检查“三会一课”落实情况。
西北政法大学邀请《习仲勋传》作者贾巨川来校开展教师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
多维开展学习 抓落实有深度
——全面覆盖学。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开展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读书班、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全校党员师生深入学习研讨,掀起学习热潮,实现学习全覆盖,把全校党员师生的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
——系统规划学。该校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2021年党政工作要点,作为2021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学习。精心制定方案,线上线下结合,分层分类举办处级以上干部、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教师党员、大学生党员骨干等5类专题培训班。
——研究阐释学。该校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专业及人才优势,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等单位,组织专家学者持续深入开展党史理论研究。该校专家撰写的《把握好“四史”教育的价值主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实践及其经验》在人民论坛网刊发。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为铜川市、咸阳市政法系统作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讲座
营造学习氛围 抓落实有广度
——成立宣传工作组。该校组建宣传简报组,制定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报道方案。对全校二级党组织的信息通讯员开展培训,围绕新闻报送相关内容进行答疑解惑。开发小程序,为党史学习教育相关新闻报道开辟专门审核通道,建立校内信息报送台账,以最快速度全程指导、最大限度支持帮助。
——打造融媒传播体系。该校在学校官网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设立重要论述、上级精神、党史百年、进展成效、基层风采、理论学习、我为群众办实事、红色校史等8个栏目,传达上级重要精神,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展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风采。在校报校刊,校院官微官博、学习强国号、抖音号、视频号、广播站等平台深入宣传全校师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好做法,总结经验、挖掘典型。
——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宣讲。该校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中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组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宣讲团”,目前已赴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西咸新区、杨凌示范区等地单位宣讲50余场,工作成效受到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办公室肯定。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党史学习教育教师宣讲团,面向校内外师生和有关单位开展党史宣讲,目前已向省委组织部高校干部班、省委宣传部离退休干部班、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榆林市委政法委、本溪市国家安全局等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10余场。
西北政法大学开展“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教育实践活动
丰富学习载体 抓落实有力度
——与党、团日活动相结合。该校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创新方式方法,广泛宣传引导,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形式,以主题党、团日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系列活动,包括专题学习、培训,集中入团仪式、百名团干讲党史故事等。 ——与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该校先后组织师生赴西安市革命烈士陵园、杨虎城将军陵园、刘志丹烈士陵园、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祭扫烈士陵墓、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入党誓词等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红色革命纪念地的育人作用。精打细磨学校红色话剧《庄严的审判》。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学校红色校史,对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专题研究,汇编红色校史故事,开展寻访校史亲历者和见证者活动。
——与法学学科特色相结合。开展“1+N”“红色法治研习之旅”活动,目前已组织30余名师生赴甘肃省庆阳市,陕西省延安市、渭南市等2省3市5区县,走访参观了华池县人民法院、志丹县人民法院、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习仲勋陵园、陕西省富平监狱等地,师生们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感悟真理、凝聚共识。
——与学校重点工作相结合。该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进“双一流”建设、“新文科”建设紧密结合,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国家、省部级基地和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智库,提升科研创新贡献度。持续推动科研评价、人事制度、薪酬体制、考核体系和后勤服务等方面改革,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切实增强学校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