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康学院扎实有序推进心理育人工作,不断优化工作思维,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优化协同思维,注重知识教育与实践体验。一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在大一新生中全覆盖开设32学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人际交往和沟通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等公选课,通过集体研讨、微课展示、教案评比等方式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常态化开展“团心团意”实践活动,分模块打造满足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自2019年起,共举办100余场团辅活动,参与学生7000余人次。三是坚持17年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推进“一院一品”心理育人品牌项目建设,培育形成20余项主题鲜明、内容形式多样、活动效果显著的心理育人特色活动项目,每年吸引学生参与达5000余人次。
——优化前置思维,注重个体预警和群体防控。一是坚持“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的工作原则,制定《重点学生动态帮扶工作方案》,每年春秋两季全覆盖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工作,落实“一册五清五帮扶”的工作要求,即根据普查结果厘清五类重点学生群体类别,建立健全五级帮扶机制,“一生一册”建立动态帮扶档案,不断完善工作预案和工作流程,持续增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完善“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学生”五级心理育人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选配有专业资质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担任二级学院心理健康专干,配强心理委员,编印更新《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宿舍长心理健康手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指南》等,定期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形成组织健全、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来源|陕西考生网|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