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大学为切实提升心理危机事件应对能力,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平台与心理危机预警有机融合,构建起家庭情况、学业预警、谈心谈话、周报月报等多方数据联动的新模式,将工作重心前置、工作平台下沉,从源头上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筑牢校园心理安全防线。
——前置发挥系统功能,提升预警时效。一是与校友企业合作打造并上线“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依托数据采集形成独立的学生画像,动态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档案,实现了问题学生的及时预警,做到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助力学生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二是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制机制,出台《延安大学心理委员管理条例》,明确心理委员等骨干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中的角色权限、工作职责,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实现同频共振,提升干预实效性。
——强化源头梳理总结,实现信息互通。一是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风险群体,构建每位学生的成长档案和重点学生“一人一档”动态进退机制,按不同程度做好学生群体的危机预警,畅通校、院两级学生数据信息同步化。二是通过个人自评、辅导员谈心谈话等途径获取学生家庭背景情况,按家庭困难风险等级分类,及时关注潜在学生问题,掌握家庭关系中的痛点和难点,实施家庭困难学生的“点对点”帮扶工作。三是利用大数据网络,挖掘学业信息在心理预警中的作用。结合挂科数量、降级、转专业等学籍信息,寻找“学业预警”学生的发展变化规律,着力解决学业问题被预警的滞后性,降低学生预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