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沟通交流的桥梁,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2025年7月,西京学院“艺青推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团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获入选重点团队一行12名师生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与责任,奔赴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石场苗族彝族乡,开启了一场以“美育+推普”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之旅。
声动乡村,花样推普
实践团抵达石场苗族彝族乡后,以多样化的形式让普通话融入乡村生活。借助时节特点开设了普通话小课堂,针对当地儿童的语言特点进行耐心教学,帮助孩子们规范发音。红歌合唱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一同唱起《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在激昂的旋律中,用普通话传递爱国情怀。爱国诗词朗诵比赛则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他们用稚嫩却坚定的普通话朗诵着《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等诗词,字里行间满是对祖国的热爱。此外,实践团还开展了普通话政策宣讲,向村民们介绍推广普通话对于促进就业、加强交流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绘画教学、露天电影观看等活动,将普通话学习与文化娱乐相结合,让推普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各族同心石榴籽,画笔绘制中国梦”
为了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孩子们携手,共同绘制了一幅长15米、宽3米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大型墙绘。墙绘中,苗族的银饰、彝族的织锦与石榴籽、飘带等元素交相辉映,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创美好生活的景象。在绘制过程中,大家一边交流绘画技巧,一边用普通话分享着民族文化,画笔不仅勾勒出绚丽的图案,更编织起了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纽带。
追寻红色遗迹,传承革命精神
实践团一行前往沙土镇胡家大院,这里曾是四渡赤水战役的重要遗址之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聆听了红军四渡赤水的惊天壮举,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让每一个人都深受震撼。随后,团队来到钱壮飞烈士陵园,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全体成员重温了入党誓词,誓言铿锵有力,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和传承革命精神的坚定决心。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新时代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从西安到毕节,跨越1000多公里的距离,西京学院“艺青推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着祖国大地,亲身目睹了新中国乡村的壮阔发展;用耳朵聆听着当地人民幸福富足的美好生活;用心灵体悟着时代的飞速前进。在这段实践旅程中,团队成员不仅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更为普通话推广和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们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相互拥抱,用爱与温暖彼此照亮,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我们还会再来,我们的实践之行不息。”
学好普通话,你我携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