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开放大学的育人版图中,涌现出一批批扎根不同领域、绽放耀眼光芒的杰出校友。他们从校园汲取力量,在岗位践行初心,用实干与担当诠释着“终身学习”的真谛,更成为无数在校学子追寻的榜样。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校友,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1.杨锐娜:从“精密贴片工”到航天销售女将

52岁的杨锐娜,是陕西中天火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部副经理,更是陕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三十三年航天生涯里,她从打磨传感器应变片、误差严控0.1毫米的“精密仪器”,跨界成为销售额破亿的销售先锋。
为攻克极寒环境下传感器稳定性难题,她带队在呼伦贝尔零下40℃的实验场驻扎两周,用《工程热力学》知识改进热补偿算法,拿下3200万元大单;面对云贵高原地质振动干扰,她研发自适应滤波算法,将计重系统误报率从18%降至0.7%,三年签约9000万元。“机电专业教会我读懂传感器的‘语言’,开放教育让我把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如今,她的全国销售地图与陕开课程表并排悬挂,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她说“学习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永远保持改变世界的能力”,她的话语激励着芊芊学子。
2.朱晓红:41年深耕幼教,托举万千孩子的“阳光童年”

作为陕开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朱晓红用41年光阴在学前教育领域书写坚守。现任安康市汉滨区铁路幼儿园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的她,从一线教师成长为陕西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始终践行“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
她带领团队打造“阳光七彩”园本课程,构建“四性三有三场”校园环境,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的“花园、乐园”;主持14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主编的《3-6岁儿童游戏活动方案》惠及多地幼师;更牵头“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赴偏远村镇送培送教,助力区域幼教均衡发展。从“全国优秀教师”到“全国五好家庭”,她的荣誉清单里,写满对幼教事业的赤诚。作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她还牵头“辐射帮扶”,助力多所乡村幼儿园创建市级示范园,让“孝义文化”在幼教领域生根发芽。
3.唐祥:从创业者到行业标杆,用知识赋能建筑梦想

34岁的唐祥,是陕开建筑工程技术专科、土木工程本科的“连读校友”,更是陕西安康千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掌舵人。2014年创业之初,他带着5人团队扎根一线;2018年进入陕开深造后,他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技术升级方案,推动公司施工效率提升20%,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转型。
攻读本科期间,他引入BIM技术优化工程管理,研发绿色环保施工工艺,让公司获评“安康市室内装饰行业优秀企业”;作为党员企业家,他累计带动百余人就业,还带队赴长征小学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用行动反哺社会。“开放教育让我在创业中持续成长,知识永远是追梦的底气。”他的故事,是“工学结合”的最佳范例。
4.黄春波:焊花映匠心,从“全国技术能手”到“金牌导师”

43岁的黄春波,是陕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友,更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全国劳动模范”。从21岁踏入焊接行业起,他便以“螺丝钉”精神钻研技艺——白天跟师学艺,夜晚苦读理论,30岁斩获陕西省焊接技能大赛冠军,此后屡破“卡脖子”难题:创新“一枪两焊”操作法,让箱体渗透检测合格率达100%;研发埋弧自动焊无轨道技术,打破进口设备垄断。
2024年,他转型为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独创“四步训练法”培育焊接人才,指导的学生多次斩获技能大赛冠亚军,培养的200余名高技能人才中,5人获评“陕西省技术能手”。“焊道如人生,容不得半点虚焊。”他用焊枪点亮学生的技能之路,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他说“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焊接人才,是我终身奋斗的目标”。
5.孙秸:以戏曲为笔,书写传统文化传承答卷

47岁的孙秸,是陕开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更是子长市戏曲非遗传承的“急先锋”。作为央视《星光大道》嘉宾,她将秦腔与陕北民歌带向全国;作为政协委员,她提出《关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推动非遗课程走进课堂;作为“陕西十大公益大使”,她成立戏曲非遗工作室,近十年来走进30余所学校,让5万余名师生感受戏曲魅力。
在她的推动下,子长市开展非遗培训30多期,建立唢呐、道情等非遗传习所,59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年轻人是传统文化的摆渡者。”她用热爱与坚持,让戏曲在新时代“破圈”生长。
6.李高宏:从“经济先进”到法律卫士,破茧重生再逐梦

39岁的李高宏,是陕开法学本科校友,更是陕西华秦律师事务所的公益律师。曾任职于铁路桥梁公司的他,连续5年获评经济发展“先进个人”;2020年,他带着对法学的热爱进入陕开深造,系统学习宪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以优秀成绩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面对行业挑战,他通过法考“破茧重生”,成为一名律师后,始终坚守公益初心——免费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积极参与普法志愿活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更在于守护公平正义。”他用专业与温暖,为法治建设注入力量。
7.张小军:扎根教育30载,做教研创新的“领航人”

52岁的张小军,是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陕开前身)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现任宝鸡市凤翔区教学研究室主任。从乡村中学教师到教研领头人,他始终深耕教育一线:在乡村学校身兼数职,带数学课、当班主任、教音乐课,获评“县级教学能手”;任高中副校长时,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推动课题获省级立项;2021年任教研室主任后,创新“六个一”工作机制与“教研活动项目化”模式,让区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他还推动苏轼文化进校园,成立名师工作室,当选宝鸡市苏轼文化研究会副主席,用行动诠释“教育是播撒爱心与智慧的旅程”。
这些杰出校友,来自航天、幼教、建筑、文化、法律、教育等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的特质——以终身学习筑牢根基,以实干担当践行使命。他们的故事,是陕开“立德树人”成果的生动缩影,更激励着每一位陕开人:平凡岗位可铸不凡,奋斗之路终有光芒!
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的开放大学学子!
愿他们的故事,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