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负责人笔谈】
刘永亮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近10年,我国职业教育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新时代新征程,职业教育必须担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更好地激发产业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是一所因装备制造业而生、依装备制造业而立、随装备制造业而强的“双高计划”A档高职院校。自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来,陕西工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并举”原则,以“产改”试点单位建设为抓手,探索形成了“五位一体”职业培训体系。
一是构建“三链协同”培训机制。陕西工院持续强化“陕西工匠学院”建设,在总结包括《深化职业教育助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问题研究》在内的14项省级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以岗位定课程、以课程助培养、以竞赛促实践、以证书验能力,打造培训链;通过以需求定赛项、以合作建平台、以校企组团队、以团队同竞技,打造竞赛链;通过以问题定项目、以项目组团队、以价值助经费、以应用促成长,打造科教链。这一机制帮助学校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加速“校企利益共同体”向“产教融合共同体”转型。
二是打造“动态耦合”培训模式。陕西工院整合优质资源、分析供给需求,对“准备—实施—评价—改进”四个培训阶段进行优化。在准备阶段,学校精准分析需求,科学设计“培训+竞赛”“线上+线下”等多形式的培训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学校采用“学做创”三位一体学习模式,开展“车间课堂”“工匠课堂”等理实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评价阶段,学校建立学员评教、基地评学、单位评效机制,掌握“工+校+企”三方培训评价资料。在改进阶段,学校聚焦学员、基地、单位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培训质量提升与改进。
三是建设“终身服务”培训基地。陕西工院依托陕工·共享产业学院、北京精雕产业学院等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以及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平台,与企业共建集技能培训、劳动竞赛、五小创新、培训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做强做优“N工结合”,持续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单位合作,聚焦钛合金生产、文物修复、医疗定制、零碳建筑等领域,围绕专精特新项目开展“联合五小”活动,打造“医工结合、文工结合、建工结合”等一批特色品牌。
四是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课程。陕西工院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校内两个先进制造类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的特色职业教育资源,依托主持和参与的1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平台,在49门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产业需求开发定制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为产业工人转岗和技能提升提供精准支持。同时,针对产业工人学历提升需求,陕西工院系统开发学历教育课程,试点实施“成绩置换”等成绩积累与认定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服务产业工人学历提升。
五是强化“多元多级”培训师资。陕西工院持续按照“横向多元联动,纵向多级支撑”的发展路径,依托由陕西工院牵头组建的西部产教融合研究院、全国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教集团、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及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等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秦工坊”。在国家万人计划名师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5个大师(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学校与西北建筑设计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单位的8个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联合组建陕西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联盟,搭建“双师型工匠—双师型教授—双师型专家”的分层分类梯度化能力认证体系,打造高质量产业工人培训师资队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工院牢记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不断优化“五位一体”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探索形成具有陕西工院特色的“产改”工作方案,为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