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西安市教育局发布《西安市中小学强健学生体质若干措施》,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并延长课间休息时间至15分钟,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
随着新学期开始,西安市各学校积极响应,根据实际优化调整课程、课时设置,将每天1节体育课编入课表,并向家长公示。通过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延长课间活动时间等举措,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质量。从传统游戏到现代运动,从课间“微比赛”到非遗体育周,各学校的亮点特色层出不穷。
西安市西光中学
以灵活之策 将体育课开足开齐开出特色
西安市西光中学结合学校实际状况,采取“3+1+1”体育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资源,巧妙安排不同年级的体育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各年级学生的锻炼需求。初一年级以旗操为主,初二年级则进行功夫扇训练,刚柔并济的动作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设立了篮球社团、田径社团、羽毛球社团、乒乓球社团、跳绳社团等多种体育类社团,为有体育爱好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选择和运动条件。针对初三年级学生,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中考体育项目专项训练。
阎良区实验小学
走班制体育课,提升教学效率
阎良区实验小学根据新措施调整了课程表,确保每天至少开设1节体育课,并将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老师实行走班制,教师专攻特长,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也让每位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体质。学校还鼓励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体育活动,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的课后服务特别设置了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加特定的体育活动课程。学校加强了对体育课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长安区第十二小学
创新活动形式,打造活力校园新标杆
下课铃声响起,长安区第十二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在欢快地运动、玩耍,笑声回荡在整个校园。从2024年9月开始,学校创新执行15分钟加长课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
新学期开始,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将每天1节体育课纳入课表,1-2年级采用“4+1”模式。学校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发了19项特色活动,涵盖传统体育、竞技运动和趣味游戏等多个领域,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打造多样化运动场所,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
西咸新区沣西实验学校
课间“微比赛”,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西咸新区沣西实验学校利用课间15分钟,开展“微比赛”星卡制校园乒乓球联赛。课间时分,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参与到乒乓球比赛中。六年级学生刘洋说:“课间打乒乓球不仅让我放松了心情,还提高了我的球技,感觉每天都充满活力。”
校长杨振德说,希望通过这些小型的课间比赛,激发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同时也能促进班级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曲江第六小学
传统游戏与中华文化融合,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在曲江第六小学,课间15分钟活动成为孩子们的欢乐时光。操场上,孩子们自主选择着“六小苗·慧游戏”特色课程中的游戏项目,有的在玩趣味沙包,有的在跳皮筋,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中。
学校还成立了体育运动专项研发小组,将传统的“五禽操”和“八段锦”进行改编,融入大课间活动中。校长陈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浐灞第三十二小学
晨跑唤醒计划,日均运动时长突破100分钟
清晨的校园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晨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开启了充满活力的一天。浐灞第三十二小学打破传统课表的局限,将体育课分散至晨间、午间和傍晚,搭配“晨跑唤醒计划”和“午间放松瑜伽”,确保学生日均运动时长突破100分钟。
学校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还将通过非遗传承+创新融合的方式,开展‘非遗体育周’,邀请民间艺人教授打陀螺、抖空竹;课间穿插‘一分钟平板挑战’‘AI跳绳PK赛’等,来点燃学生的运动热情。”
新学期,多元化的体育项目走进校园,激发着同学们对运动的热爱。期待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体育课上尽情挥洒汗水,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