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AI赋能艺术设计”论坛在西京学院举行。来自文化遗产保护、艺术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100余人共聚一堂,围绕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展开探讨。论坛由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王宝强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臧卫军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他表示,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融入当代生活,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与使命。他呼吁专家学者们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转化的新途径,为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李东风教授阐述了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吉祥图像生成等问题。他指出,应深刻理解传统吉祥图像的智慧,系统认识传统吉祥图像的主观与客观、静止与运动、现象与隐喻等一系列极具智慧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邰高娣表示,传统年画相关衍生品层出不穷,拓展了年画功能、场景及发展路径,为衍生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乃至学术研究提供了助力,表明其依然有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的能力。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郭琳教授,讲述了关于宁夏民间美术数据的挖掘和整理,通过调研、学习等途径,宁夏民间美术对其中国画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宪英教授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设计与AI技术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推动非遗文化的再创作与突破,为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与机遇。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西昌教授则分享了西安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目前的发展思路、方式方法、经验教训等内容。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韩宏斌教授,阐述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非遗的传承创新需以技艺活化与产业赋能为核心路径,并提出“四位一体”的发展范式。
浙江科技大学刘云华教授揭示当代社会因手工成本高、传承人断层导致的技艺存续危机,并提出“技艺基因解码—数智化赋能—产业化活化”的递进式发展路径。
臧卫军在主旨报告中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绿色经济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革命。他提出要共同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新生态,使艺术设计教育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与转化器。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刘静教授表示,非遗国潮的“双向赋能”将更趋深度融合——从文化基因的解码到生成式传播的闭环,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正共同书写“活态传承”新篇章。
来自西安美术学院、西京学院等高校的研究生在会上分享了各自关于非遗数字传播、AI赋能、传承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学校搭建高端学术平台,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促进科研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的召开,拓宽了师生视野,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及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