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十七部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相关问答

考生帮
2025-04-05
来源:华师云景-心理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行动计划》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相关梳理:

《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球性社会难题,在我国也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至大中小学生,且呈低龄化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近年来印发了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各地和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推进,但受三年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制定《行动计划》来统筹解决这些问题。


《行动计划》的研制过程是怎样的?

《行动计划》研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开展调查研究:2021年8月以来,组织了多项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形势和突出问题,调研访谈了多个相关群体。

研究起草文稿:在调研基础上,明确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

组织专家论证: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多部门和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判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听取相关专家意见。

广泛征求部门意见:多次征求多个部门意见,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文稿。


《行动计划》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在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基本原则上,一是坚持全面发展,完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二是坚持健康第一,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三是坚持提升能力,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在工作目标上,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


《行动计划》如何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以德育心: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

以智慧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

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以劳健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


《行动计划》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

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中小学校结合相关课程开展,普通高校开设必修课并设置相应学分,托幼机构遵循儿童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编写心理健康读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包”,依托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开展教育,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作用增强同伴支持。


《行动计划》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提出了哪些途径?

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

组建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

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组织区域内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高校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并鼓励合理增加频次和范围,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教育方案。


《行动计划》对完善心理预警干预提出了哪些办法?

健全预警体系,县级教育部门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中小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高校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四级预警网络。

优化协作机制,指导学校与家庭、医疗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健全复学机制。


《行动计划》对心理人才队伍建设有何举措?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和培养基地建设。

配齐心理健康教师,明确高校、中小学的配备标准和数量,建立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

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研制专业标准,形成与教师资格制度、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社会力量和医疗机构参与教师能力提升行动。


《行动计划》对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有哪些考虑?

针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障碍,汇聚心理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支持相关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鼓励设置心理健康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


《行动计划》对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做了哪些部署?

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电话。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指导推动地方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推动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区,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发挥“五老”优势作用。


《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推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规范开展科普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推广工作经验做法。

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及出版物,重点清查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全面治理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危害身心健康的食品、玩具等。


如何做好《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成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

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经费保障,学校应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培育推广经验: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开展交流,遴选优秀案例,支持有条件地区和学校创新工作模式,探索积累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 END —

阅读521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