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专访|全国一等奖获得者西京学院研究生学子夏安有

考生帮
2025-10-17
来源:西京学院

大家好,我是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夏安有。很荣幸我所在的团队在2025年第三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工业设计赛道中斩获全国一等奖。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参赛历程、成长与感悟。

PART 01

竞赛之旅的启航


西京学院研究生夏安有-“美丽中国”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夏安有专访
01
多彩智造

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既是淬炼创新能力的试炼场,更是承载科研梦想的启航台。本届赛事中,我们锚定工业设计赛道,深耕“基于CMYK-W混色原理的智能FDM 3D打印服务系统”研发,聚焦3D打印混色技术突破,致力于为行业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色彩解决方案。自2024年5月项目启动,我们便开启了探索与突破并行的征程。

02
淬色成器

回溯参赛全程,恰似一场从混沌走向清晰的科研探索硬仗。初期企业实习时,我扎根各类3D打印工作室,与行业专家深度对话,采集一手资料,在技术现状与市场需求的交叉点上探寻创新方向。进入混色喷头设计与3D打印机从零搭建调试阶段,未知与挑战接踵而至。我反复钻研混色原理,迭代结构设计方案,在无数次试错与改进中摸索前行。每一次失败都是黑暗中的蓄力,而对突破的执着,让我始终坚信每一步尝试都在靠近目标。

03
智砺光华

而3D打印机的搭建调试,更是机械、电子、软件多领域的综合较量。从零件选型采购到整体组装调试,每个细节都牵动项目成败。面对复杂电路连接与软件编程,团队成员迎难而上,以无畏拼劲在迷雾中开辟出创新 “通途”。此后攻坚混色算法这一“技术高峰”,团队分工协作、潜心钻研:有人构建算法模型,有人分析实验数据,有人优化调试代码。此番磨砺,我们不仅攻克混色均匀性、色彩过渡自然度等关键难题,更在技能提升与经验积累中实现自我蜕变升华。

PART 02

成长与感恩:团队的坚实支撑
PART
01

师导引航

在导师张毅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依托创新方法攻克难关,不仅培育了创新思维,更提升了实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教授如同智慧引路人:迷茫时为我们锚定方向,遇困时给予温暖支撑;技术路径上,他高瞻远瞩指点迷津,团队困惑时,又以独特视角启发我们突破思维局限。每一次交流皆如暗夜遇明灯,让我们收获颇丰。




PART
02

协契同行

师姐张瑛是打印机搭建阶段的 “解惑者”,从机械结构的精妙设计到电路连接的细节把控,她倾囊分享经验,为我规避了诸多弯路,如贴心姐姐般耐心给予实操助力;队友吴学君是答辩准备时的 “打磨者”,从语言逻辑的严谨性到 PPT 设计的视觉呈现,他的细致建议让我的表达更流畅有力,似严格教练般雕琢我的答辩表现,助我自信展现成果;高蓝老师则以跨学科视角拓宽技术边界,为项目注入新活力,如智慧导师般用丰富学识打开思路,化解技术困惑。




PART
03

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上,明确目标与计划是成功的关键。选题紧扣实际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经过场景考查、吸纳群众意见,并结合团队专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让成员们明晰了方向,实现了高效分工与协作。从混色喷头的原型制作到打印机的整体调试,从算法优化到最终作品的完美呈现,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PART 03

创新与实践:灵魂与磨砺


图片

诸位同学,我想特别强调,创新是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的灵魂,它如熠熠灯塔,穿透迷雾为我们指明前行方向。站上大赛舞台,我们以无畏勇气打破传统思维桎梏,果敢迈向未知领域,开启充满奇思的探索之旅。我们深知,实践之路从非坦途,挫折与困难常伴左右,但正是这些挑战,成为砥砺我们成长的磨刀石。每一次混色实验的失利、每一次机械结构的调整、每一行代码的优化,都让我们在挫折中积累经验、在困境中沉淀智慧,让创新根基更稳固,成果更扎实耐考。

PART 04

展望与期许:创新之帆再起航


图片

回首这段旅程,我由衷感恩学校搭建的实践平台,感谢张毅教授的悉心指引,感念师姐张瑛、队友吴学君与贾培、高蓝老师的鼎力支持,更致谢一路坚持、不曾言弃的自己。展望未来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愿每位同学都能高扬创新之帆、紧握实践之桨,以昂扬姿态直面挑战,凭不懈努力在磨砺中绽放光彩、斩获佳绩。让我们携手同行,在创新之路上续写更多辉煌。


— END —

阅读1321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
相关报道
1  /  10
今日头条
1  /  1869
投诉举报
ABUIABACGAAg54-6ugYo-uGm8AQwoAY4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