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是研究生学术道路上一场严峻的挑战,总有人在追光之路上默默书写奋斗。他们以坚定信念、不懈奋斗和卓越的学术追求,勇攀学术高峰,不断突破自我!
这次,研究生处邀请的嘉宾为考取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的潘昊同学,让我们共同聆听他的经验分享,汲取智慧心得。
个人简介
姓名:潘昊
导师: 张煜星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领域: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博士录取学校:上海理工大学
博士录取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学术成果
[1]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篇(SCI,中科院二区);
[2]申请专利1项。
荣誉及证书
[1]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景嘉微企业专项奖三等奖;
[2]工业和信息化人才专业知识测评证书;
[3]获得2024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经验分享
以下是我的考博经历,希望能帮助到想要考博的学弟学妹:
1. 想清楚为什么读博。这从不是本科或硕士的简单延续,而是一场对心志与能力的极限考验。不妨结合长期职业规划与学术热情,明确读博是为了深耕某一领域、实现特定目标,而非因盲从潮流或逃避就业草率决定。唯有对科研的真正热爱,才能支撑你忍受长期的寂寞与无数次失败——想清楚内在驱动力与科研的长期性、挑战性是否匹配。
2. 要“主动出击”。切勿坐等机会上门,给心仪导师发邮件时,要清晰阐述个人科研背景、与导师研究方向的契合之处及读博设想;约见交流前,务必提前准备具体问题,充分展现对其研究的深入了解。大胆展现自身优势,保持积极心态,后续适度跟进以传递诚意。
3. 选导师是重中之重。选择专业方向相近的导师是基础,研究方向的匹配度直接决定了后续合作的顺畅度。同时可通过导师近期论文、学生评价等渠道,了解其指导风格(如是否鼓励自主探索)与资源支持(如课题经费、合作机会等),选择能提供成长空间、实现“同频共振”的导师。
4. 合理规划备考节奏。提前6-8个月夯实英语(重点突破学术阅读与写作)与专业基础(系统梳理学科核心理论与前沿动态);3-5个月重点打磨研究计划书(务必突出创新点与可行性);考前1-2个月开展模拟面试训练,同时申请多所院校以分散风险。
— END —